《战争》震撼上映,口碑炸裂,被誉为本世纪最佳战争片
百度云链接: https://pan.baidu.com/s/n5xxv6t7ry6aRL5xT4Y644m
## 当镜头对准战争中的普通人:A24新片《战争》如何撕开伊拉克伤疤
“砰!”一声巨响过后,摄像机剧烈晃动,尘土飞扬中只能看见几个模糊的身影在奔跑。这不是《拯救大兵瑞恩》里诺曼底登陆的经典开场,而是A24新片《战争》中一个再普通不过的伊拉克街头场景。导演亚历克斯·加兰用这种近乎纪录片的手法,把观众直接扔进了2003年巴格达的混乱中心。
记得《拆弹部队》里那个令人窒息的拆弹场景吗?《战争》里有个更让人坐立不安的段落——美国海豹突击队员躲在伊拉克民居的二楼,透过百叶窗监视街道,而屋主的小女儿就坐在他们脚边玩洋娃娃。镜头在士兵紧绷的面部特写和孩子天真的笑脸之间来回切换,背景音是远处时断时续的枪声。这种对比产生的张力,让爆米花在手里攥成了碎渣。
说到演员,威尔·保尔特饰演的狙击手绝对值得单独聊聊。这个平时在喜剧片里插科打诨的英国小伙,这次完全变了个人。有场戏是他必须射杀一个疑似携带炸弹的平民,镜头就怼在他右眼前方,你能清晰看见他眼球上的血丝,听见他越来越重的呼吸声,甚至错觉闻到了沙漠地区特有的那种混合着硝烟和汗水的刺鼻气味。当扳机最终扣下时,整个影院安静得能听见邻座观众的吞咽声。
影片最狠的地方在于它不给你任何喘息的机会。《黑鹰坠落》至少还有直升机坠毁的大场面调剂,《战争》却执着于展示最日常的恐怖——比如士兵们轮流使用同一个脏兮兮的马桶,或者在40度高温下穿着全套装备睡觉时浑身起痱子的特写。这些细节累积起来,比任何爆炸场面都更有冲击力。
特别要提的是那个长达17分钟的一镜到底。不是《1917》里那种精心设计的战场穿梭,而是跟拍一支巡逻队在市场里的日常巡视。镜头就像第三个队员,紧贴着他们的后背移动。你会注意到左边摊位卖的水果罐头和美军基地里的一模一样,会看见当地小孩对着士兵比划游戏里的开枪手势,会听见有个老兵小声抱怨靴子里进了沙子。这种沉浸感让烂番茄上94%的新鲜度显得合情合理。
影片后半段有个情节简直像一记闷拳——士兵们发现监视多日的”可疑分子”其实只是个每天去医院给患病妻子取药的中学老师。这个反转没有配乐烘托,没有慢镜头渲染,就是很突然地在一堆监控录像带里被发现了真相。导演处理得越平淡,后劲反而越大,散场后还能听见有观众在讨论这个片段。
比较意外的是查尔斯·梅尔顿的表演。这位《河谷镇》出身的帅哥完全扔掉了偶像包袱,他饰演的菜鸟翻译官有场崩溃戏是在悍马车后座边哭边吐,鼻涕眼泪糊了一脸。这种自毁形象的演出让人想起《猎杀本·拉登》里的杰西卡·查斯坦,都是用最生理性的反应来表现心理创伤。
说到和其他战争片的对比,《西线无战事》的泥泞战壕固然震撼,但《战争》里那种无处不在的监控摄像头视角可能更符合当代人的战争想象。每个角色都活在被注视的焦虑中——美军监视伊拉克人,伊拉克人观察美军,连无人机操作员都在内华达州的基地里盯着所有人。这种”人人都在玻璃鱼缸里”的设定,让96%的爆米花指数显得毫不夸张。
当片尾字幕升起时,放映厅里出现了罕见的沉默。没有惯例的掌声,没人急着起身离场,就像集体需要时间消化刚才经历的138分钟。这或许就是媒体称它”本世纪最佳战争片”的原因——它不满足于让你见证战争,而是强迫你感受战争如何在日常生活的毛细血管里蔓延。那些看似琐碎的细节最终汇成洪流,冲垮了所有关于正义与非正义的简单划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