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三万里》台首映:传承中华优秀文化
百度云链接: https://pan.baidu.com/s/n5xxv6t7ry6aRL5xT4Y644m
## 闽南语版《长安三万里》台北首映:当李白遇上台语,两岸观众共赴盛唐之约
4月28日的台北夜晚,空气中飘散着几分初夏的燥热,但比天气更热的,是西门町乐声影城内沸腾的人潮。数百名观众挤满了放映厅,他们中有扛着长枪短炮的媒体记者,有戴着黑框眼镜的影视专业学生,更多的是拖家带口前来观影的普通市民。所有人都在等待一个特殊时刻——大陆动画电影《长安三万里》闽南语版的台湾首映。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当李白这首《将进酒》以地道的闽南语响彻影厅时,观众席爆发出阵阵惊叹。为诗仙李白配音的台湾演员李罗站在台上,一袭深蓝色西装衬得他格外精神。这位常在乡土剧中露脸的熟面孔,此刻正用抑扬顿挫的闽南语腔调演绎着千古名篇,尾音微微上扬的”与尔同销万古愁”刚落,现场立刻响起雷鸣般的掌声。”用母语念唐诗的感觉很奇妙,”李罗擦着额头的汗笑道,”就像突然发现家里祖传的老柜子,原来藏着这么珍贵的宝贝。”
银幕上,水墨风格的动画徐徐展开。盛唐的繁华街市里,商贩吆喝声此起彼伏;曲江池畔的宴饮场景中,舞姬水袖翻飞如蝶;最惊艳的是李白醉写《清平调》那段,毛笔挥洒间金色墨迹化作漫天牡丹,引得现场小朋友”哇”声一片。带着外孙和外孙女来看片的林先生特别感慨:”阿公小时候读这些诗都是硬背,现在小朋友看着动画就能懂,你看我孙子都会背床前明月光了。”果然,6岁的小男孩当场奶声奶气地背起了《静夜思》,逗得周围观众直乐。
记者会现场有个穿汉服的姑娘格外显眼,她是专程从北京飞回来的林家萱。”我在南锣鼓巷开汉服体验馆,这片子看了七遍。”她边说边调整着头上的发簪,”每次看到李白和高适少年时策马奔腾那段都会哭,今天听到闽南语版的天生我材必有用,眼泪又止不住了。”像她这样为电影打”飞的”的观众不在少数,春晖映像创始人陈俊荣透露,首映票开售三分钟就被抢光,”早知道该租更大的厅”。
作为台湾发行方,春晖映像两年前就开始运作引进事宜。执行长孔繁芸翻着厚厚的排片表解释:”我们抽中今年大陆电影配额后,第一时间就选了这部。”她说的”配额抽签”,是台湾地区现行的特殊制度——每年仅有十部大陆电影能通过抽签获得在台公映资格。这种背景下,《长安三万里》能带着48首唐诗跨海而来,确实殊为不易。
电影散场时已近午夜,但讨论声依然热烈。几位辅仁大学的学生围着闽南语版海报拍照,其中学动画设计的王同学反复念叨着”光修复唐朝服饰纹样就参考了三百多件文物”的幕后细节;而带着孩子来看片的妈妈们更关心”什么时候重映”,因为”阿嬷听不懂普通话版”。对此发行方透露,闽南语版未来还计划在福建等地放映,让更多乡音与唐诗相遇。
据统计,这部制作历时五年的动画巨制,去年在大陆上映时创下18亿票房奇迹。如今它带着长安城的月光、塞外的风雪和诗人们的笑声登陆宝岛,或许正如片中那句闽南语台词:”好电影就像好酒,不分地域,愈陈愈香。”当李白”举杯邀明月”的吟诵遇上闽南语的九声八调,这场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正在海峡两岸激起层层涟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