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藏日记》豆瓣8分 热议中的高分影片
百度云链接: https://pan.baidu.com/s/n5xxv6t7ry6aRL5xT4Y644m
## 当北京大学生遇上西藏孩子:这部热映电影把我看哭了
最近朋友圈里好多人都在讨论一部叫《援藏日记》的电影,豆瓣评分已经冲到8分了。我本来对这种主旋律片子没啥兴趣,但架不住同事天天安利,昨天终于去看了——结果在电影院里哭得稀里哗啦的,现在眼睛还肿着呢。
这片子讲的是个北京大学生韩松去西藏支教的故事。开头特别真实,范家其演的这个大学生刚到西藏时,连高原反应都演得特别到位,脸煞白煞白的,抱着氧气瓶不撒手。最逗的是他第一次进教室,藏族孩子们齐刷刷喊”老师好”,他紧张得把粉笔都掉地上了,全班哄堂大笑。这些细节处理得太生活化了,完全不像有些电影那样刻意煽情。
电影里有个叫格桑梅朵的藏族女孩特别戳人。旺卓措演的这个姑娘眼睛亮晶晶的,总追着韩松问”北京是不是有会跑的铁房子(指地铁)”。有场戏我记忆特别深,韩松在教孩子们写汉字,格桑梅朵偷偷在作业本上画了朵格桑花送给他,说”老师就像格桑花一样好看”。后来才知道,这个情节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听说原型人物现在还在西藏教书呢。
导演陈中阳把西藏拍得太美了。有个长镜头我到现在都忘不了——韩松站在教室门口,远处是连绵的雪山,近处是飘扬的经幡,孩子们在操场上跑跳,阳光把他们的影子拉得老长。这种诗意现实主义的风格,比那些刻意搞大场面的西藏题材电影高级多了。听说剧组全程在西藏实景拍摄,连演员都有高原反应,但成片效果确实值了。
最让我破防的是后半段。韩松支教期满要回北京,孩子们凌晨就守在路边给他送哈达。格桑梅朵追着汽车跑,背景音乐是藏语版的《北京的金山上》,我邻座的大哥直接掏纸巾了。后来韩松在机场突然转身往回走的那段,导演处理得特别克制,没有刻意渲染,但就是看得人心里发酸。散场时听见有观众说:”这不比那些假大空的主旋律强多了?”
西安首映礼上有个细节特别有意思。有观众问导演为什么选这么朴素的题材,陈中阳说他们采访了二十多个援藏教师,每个人都说”没做什么特别的事”。但正是这些日常的坚持最打动人。就像电影里韩松给孩子们补课、教他们刷牙、带他们看升旗录像,这些小事堆起来,反而比喊口号更有力量。
现在终于明白为什么豆瓣评分能到8分了。这片子没有刻意拔高支教老师的形象,韩松会想家、会抱怨、甚至动过放弃的念头。但正是这种不完美显得真实。有个豆瓣网友的短评特别到位:”它不是在歌颂伟大,而是在记录平凡人如何成为别人的光。”看完电影我查了下资料,发现西藏现在还有不少这样的支教老师,突然就理解了片尾那句”每一个孩子都值得被看见”。
对了,特别出演的王海祥虽然戏份不多,但他演的老校长特别传神。有场雪夜家访的戏,老校长拄着拐杖在冰面上走,背影看得人眼眶发热。据说这个角色原型已经去世了,但电影里保留了他常说的一句话:”教育不是灌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团火。”
从影院出来的时候,听见两个初中生在讨论要不要参加学校的支教社团。突然觉得,像《援藏日记》这样的电影,它的价值可能不在于拿了多少奖,而在于真的能让人思考自己能做点什么。就像韩松在电影里说的:”不是我改变了他们,是他们改变了我。”现在这片子还在热映,推荐大家去看看,记得带够纸巾——别像我一样,最后只能用袖子擦眼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