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万网友泪目,3000万心声,它如何成为黑马?
百度云链接: https://pan.baidu.com/s/n5xxv6t7ry6aRL5xT4Y644m
## 当张艺兴的手语比台词更动人
第一次听说张艺兴要演聋哑人父亲时,我差点把手机掉地上。这个在舞台上光芒四射的偶像,能hold住这种需要完全靠肢体和表情传递情感的角色吗?直到看见他在《不说话的爱》里那双会说话的眼睛——那双在菜市场被顾客刁难时微微发红的眼睛,那双看着女儿时温柔得要滴出水来的眼睛——我才意识到自己有多肤浅。
记得有个特别戳心的镜头。张艺兴饰演的聋人爸爸在工地干活时,工头故意克扣工钱。他急得额头冒汗,手语打得飞快,可对方就是装看不懂。这时候镜头切到他颤抖的手指特写,指甲缝里还留着洗不掉的泥垢。突然就想起导演沙漠说过,他们走访的聋人建筑工,十个有九个指甲都是黑的。这种细节,装是装不出来的。
最绝的是小演员李珞桉。这姑娘才六岁,可她在片场跟张艺兴的互动简直像真父女。有场戏是女儿第一次开口叫”爸爸”,张艺兴背对着她炒菜没听见。小姑娘急得拽他围裙,他转身的瞬间,李珞桉居然即兴加了个踮脚摸他耳朵的动作——后来才知道,这是聋人家庭特有的”叫醒服务”。这种神来之笔,编剧都写不出来。
剧组为了找这些生活化的灵感,真是把腿都跑细了。编剧付丹迪有次跟我聊起,他们在聋人学校蹲点时发现,很多孩子会把助听器偷偷摘下来。不是因为戴着不舒服,而是”想试试看爸爸妈妈每天听到的世界是什么样子”。这个细节后来被写进电影里,变成女儿往自己耳朵里塞棉花的戏,看得人心里发酸。
说到技术活儿,这片子可太硬核了。你见过用红绿灯来导戏的剧组吗?因为现场有近三十位听障演员,沙漠导演干脆搞了套灯光系统:红灯停,绿灯演,黄灯准备。有次拍群戏,灯光师不小心把红绿顺序搞反了,结果全场聋人演员齐刷刷停下动作——原来他们比工作人员还熟悉这套信号系统。
张艺兴那手语可不是摆拍。我亲眼见过他在片场休息时,跟聋人场务小哥用手语唠家常。比划到”昨天火锅太辣”时,还特别生动地做了个吐舌头的动作,把人家逗得直拍大腿。据说他闭关练手语那两个月,把教练都惊着了——正常人学手语容易带口音,就像老外说中文有腔调,可他硬是把手语打出”播音腔”的效果。
最让我破防的是首映礼那天。放映结束灯一亮,前排有位戴助听器的观众突然站起来,对着主创团队比了个”谢谢”的手语。全场静了两秒,然后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那一刻突然明白,为什么沙漠导演坚持要启用这么多真实的听障演员——有些生命的震颤,真的只能由亲历者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