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届柏林电影节:2026年2月12日至22日举行
百度云链接: https://pan.baidu.com/s/n5xxv6t7ry6aRL5xT4Y644m
## 柏林电影节:一场光影交织的盛宴
听说第76届柏林电影节要在2026年2月12日到22日举行了,艺术总监还是那个眼光独到的翠西·图特。说起柏林电影节,那可是欧洲三大电影节之一,每年都能吸引全世界影迷的目光。记得去年第75届的时候,可是出了不少好片子。
去年那届是2025年2月13日到23日办的,最佳影片金熊奖给了达格·约翰·豪格鲁德的《性梦爱三部曲:梦》。这片子我后来找来看过,讲的是三个相互关联的故事,探讨现代人面对爱情、欲望和梦想时的困惑。第一个故事里那个在酒吧弹钢琴的女孩,总是梦见自己在一望无际的雪原上行走;第二个故事里那个中年作家,写不出东西的时候就会做春梦;第三个故事最有意思,一对老夫妻通过共同的梦境重新认识了彼此。导演把现实和梦境拍得特别模糊,有时候我都分不清哪个是梦哪个是真。
最佳导演给了咱们中国的霍猛,他的《生息之地》讲的是黄土高原上一个村庄的故事。影片开头那个长镜头我印象特别深,从空中俯瞰整个村庄,黄土地像波浪一样起伏,几个小黑点在田间移动,那是早起干活的村民。主角是个返乡的年轻人,想用新方法种地,和老一辈产生了不少冲突。有场戏特别打动我,夜里下大雨,年轻人不顾劝阻跑去田里排水,他爹举着手电筒找了他大半夜,最后两人在泥泞的田埂上相遇,谁都没说话,就一起默默地干活。霍猛把中国农村的变化拍得特别真实,没有刻意煽情,但每个细节都让人感触良多。
柏林电影节和其他电影节不太一样,它特别关注政治和社会议题。记得前年有部讲难民问题的片子,导演直接把摄像机交给了几个难民孩子,让他们记录自己的生活。有个镜头是孩子们隔着铁丝网看柏林的城市灯光,配着他们讨论”那边的人晚上都吃什么”的对话,看得人心里特别不是滋味。
翠西·图特当艺术总监这几年,选片越来越多元了。她总能在商业和艺术之间找到平衡,既不会太曲高和寡,也不会太迎合市场。听说她选片时特别看重导演的个人风格,有时候甚至会给新人导演更多机会。去年就有部越南导演的处女作,讲西贡街头卖彩票的老太太,成本特别低但拍得特别有味道,最后拿了个不错的奖。
看电影节报道的时候,我特别喜欢看红毯之外的环节。比如去年有个”美食与电影”的活动,请了几个导演来聊他们电影里出现的食物。《生息之地》的霍猛就说了个趣事,电影里那场吃面的戏,演员们ng了二十多次,最后真的吃撑了。还有个德国导演说他电影里的面包都是他奶奶的配方,剧组每天现烤的。
柏林电影节的观众也很有意思。去年有场放映结束后,我旁边坐了个白发苍苍的老太太,散场时她拉着我说:”这片子让我想起了我年轻时在东柏林的日子。”原来她曾经是东德的教师,电影里某些场景勾起了她的回忆。这就是柏林电影节的魅力,它不只是放电影,更是在创造人与人之间的联结。
听说今年翠西·图特可能会继续发掘亚洲电影。我有个朋友在电影节做志愿者,说已经看到几部韩国和日本的片子入围了。其中有个日本导演的新作,讲福岛核事故后返乡的老人的故事,据说拍得非常克制但力量十足。等电影节开始,我一定要想办法看看。
柏林电影节的票可不好抢,去年开票当天网站都挤爆了。有个小窍门是关注一些小型放映厅的场次,虽然座位少但竞争也小。我记得有部冰岛电影就是在个只能坐50人的小厅放的,讲渔村生活的,看完出来感觉呼吸都带着海风的咸味。
真期待2026年的柏林电影节啊,不知道又会发现哪些打动人心的好片子。也许会有讲人工智能的新锐作品,或是关注气候变化的纪录片,又或者是某个不知名国家的新导演带来的惊喜。电影的魅力不就在于此吗?让我们透过别人的镜头,看见不一样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