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沙》导演:有机农业,现代性的反思与心灵归宿
百度云链接: https://pan.baidu.com/s/n5xxv6t7ry6aRL5xT4Y644m
## 在灰蒙蒙的江风里,一个女孩和她摇摇欲坠的有机农场
五月的杭州已经有些闷热,但在《内沙》的超前点映现场,观众们仿佛被带到了长江入海口那个湿冷的冬天。银幕上,崇明内沙岛的风裹挟着细碎的沙粒拍打着有机农场的塑料大棚,发出令人不安的哗啦声。女主角小余蹲在田埂上,手指沾着泥土检查菜苗的长势,她的刘海被江风吹得乱七八糟——这个画面成了整部电影最让人难忘的瞬间之一。
导演杨弋枢说这个故事的种子是在崇明岛的冬天埋下的。她遇到一个经营有机农场的年轻女性,看着对方在寒风中检查作物,突然理解了某种”现代人的生存寓言”。电影里那个总在失败的汤老师角色,原型就是她在岛上认识的几个坚持有机种植的”理想主义者”,这些人”像堂吉诃德一样对着风车挥舞锄头”。
张丹演的小余让人心疼。这个非职业演员提前两个月住到岛上,跟着真正的农场主学习播种、施肥。有场戏是她蹲在化粪池旁边舀有机肥,镜头就那么静静地对着她发抖的背影拍了三分多钟。后来路演时有观众问这场戏是不是用了替身,张丹笑着说:”当时我手上全是冻疮,导演说要的就是这种真实感。”
电影最妙的是那些日常细节。小余的母亲突然来岛上”考察”女儿的生活,城里来的老太太穿着貂绒大衣在泥地里深一脚浅一脚;农场遭遇资金危机时,小余半夜偷偷把最后几箱有机蔬菜搬到路边摊降价处理;汤老师喝醉了在育苗棚里唱跑调的革命歌曲…这些琐碎片段像散落的珍珠,被长江口潮湿的空气串联起来。
中国美术学院的刘智海教授特别提到一个镜头:暴雨过后,小余独自在漏水的仓库抢救种子,雨滴从铁皮屋顶的裂缝漏下来,在她脸上和雨水混在一起。”你分不清那是雨水还是眼泪,但这种模糊恰恰呈现了当代年轻人的生存状态。”有位曾经也经营过农场的中年观众看完后红着眼睛说:”太真实了,就像看见十年前的自己。”
影片结尾处,农场最终还是没能保住。小余坐在即将被收回的土地边上,远处货轮的汽笛声穿过晨雾传来。这个开放式的结局让很多观众讨论到深夜——有人觉得是理想主义的幻灭,也有人认为那声汽笛暗示着新的开始。导演在杭州路演时说:”崇明岛的沙洲每天都在移动,就像我们永远在重建的生活。”
当放映厅的灯亮起来时,我注意到前排两个年轻女孩在抹眼泪。她们手里攥着有机农场的宣传单,可能是附近哪个高校农学专业的学生。这部电影就像一颗种子,悄悄埋在了某些人的心里,或许哪天就会在现实的土壤里发芽。散场时听见有人小声说:”要不毕业了真去包块地试试?”这话听着天真,但电影里汤老师说过:”所有改变都是从天真开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