绫野刚主演《捏造》:真实事件改编,先导预告发布
百度云链接: https://pan.baidu.com/s/n5xxv6t7ry6aRL5xT4Y644m
(以下是符合要求的影评正文,约1200字)
三池崇史这次把镜头对准了2003年福冈那桩震动全日本的”杀人教师”事件。说”杀人”可能有点夸张,但那个叫薮下诚一的小学教师确实差点毁了一个混血男孩的人生。绫野刚演这个反派教师真是绝了——你看着他站在讲台上笑眯眯地问学生”大家知道为什么美国佬的鼻子这么高吗”,下一秒就能把课本砸在混血男孩头上,这种反差让人后背发凉。
事情要从冰室家的孩子转学说起。柴崎幸演的单身妈妈律子带着日美混血的儿子转进福冈这所小学,没想到班主任薮下从第一天就开始找茬。电影里有个细节特别戳人:全班合唱时薮下突然停下钢琴,指着男孩说”你唱得太大声了,美国人就是不懂什么叫节制”。后来发展到往孩子午饭里倒粉笔灰,体育课故意让他光脚在碎石地上跑,最过分的是当着全班面说”你这种杂种根本不该出现在日本教室”。
龟梨和也演的记者鸣海出场那段特别有意思。这个《周刊文春》的愣头青记者本来在跟拍某个政客的桃色新闻,偶然在小学后门拍到薮下抓着男孩衣领往墙上撞的瞬间。电影里鸣海边追校车边拍照的画面特别真实,你能看见他相机镜头在颠簸中不断对焦。后来他在编辑部跟主编拍桌子:”这他妈比议员睡女人重要多了!”结果第二天头版登出来,整个福冈都炸了。
法庭戏绝对是全片高潮。北村一辉演的精英律师团代表和薮下当庭对质那段,简直像在看职业拳击赛。薮下坚持说所有指控都是”被害妄想”,还掏出本所谓的教学日志:”看,我每天都写这个孩子表现很好。”结果被对方律师逮住破绽——日志里5月17日的天气栏写着”暴雨”,而气象厅记录当天是晴天。电影这时候给了绫野刚一个特写,他嘴角抽搐着说”可能是我记错了”,那个表情绝了。
小林薰演的教育委员会官员也很有意思。这个老官僚最初坚持”教师权威不容质疑”,后来在记者会上被问得哑口无言时,突然拍桌子吼出全片最讽刺的台词:”体罚?我们日本教育传统里这叫爱的鞭策!”结果第二天报纸头条全在嘲讽这句话。
有个细节特别值得玩味。薮下在事情闹大后跑去神社求签,抽到”大凶”就把签纸绑在树上,镜头一转拍到树上已经绑了二十多张”大凶”——原来这人渣教师每次欺负完学生都来求心安。三池崇史在这种细节上真是狠,他让绫野刚穿着笔挺西装在神社鞠躬,背景里全是飘动的白色签纸,看着就瘆得慌。
柴崎幸的表演绝对能拿奖。从最初怯生生去学校交涉的主妇,到最后在法庭上拍着桌子吼”你敢看着这孩子眼睛再说一遍吗”的母亲,转变特别真实。有场戏是她半夜发现儿子在浴室用刷子拼命搓洗被粉笔灰染白的头发,摄影机从磨砂玻璃外拍过去,只能看见模糊的剪影和哗哗的水声,比直接拍孩子哭泣更有冲击力。
电影后半段有个神来之笔。当550人律师团集体亮相时,三池崇史没用惯常的热血配乐,反而用了段类似学校广播体操的旋律。镜头扫过密密麻麻的律师席,最后停在龟梨和也演的记者身上——他低头发现自己西装口袋里不知什么时候被塞了张纸条,上面是男孩歪歪扭扭的字迹:”谢谢叔叔帮我妈妈”。
比较意外的是三池崇史这次收起了标志性的暴力美学。除了教室里的几个冲突场面,大部分暴力都是隐性的。比如有场戏拍薮下让全班同学”投票”决定要不要原谅混血男孩,孩子们举手时镜头从课桌下方拍上去,那些举起的手臂像监狱铁栏一样把男孩框在中间,这种心理压迫比直接拍殴打更让人难受。
影片结尾处理得很妙。败诉的薮下走在放学后的走廊上,突然听见某个教室传来钢琴声——正是他当初羞辱男孩时弹的那首。推开门看见转校来的新老师正在教孩子们唱歌,而阳光透过新换的窗帘照在黑板上还没擦干净的”不许种族歧视”的班规上。这个结尾比任何说教都更有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