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色中国》北京首映 4月11日启东方美学之旅
百度云链接: https://pan.baidu.com/s/n5xxv6t7ry6aRL5xT4Y644m
## 当陈晓卿的镜头遇上千年东方色
你见过会”说话”的颜色吗?腾讯视频4月11日开播的《寻色中国》里,那些躺在古籍里的传统色突然都活了过来。陈晓卿团队这次不拍美食了,扛着摄像机在全国转悠一年,就为捕捉那些快要消失的色彩密码。记得首映礼上,故宫红墙在镜头下泛着晨光的样子吗?那可不是简单的红色,是掺了朱砂、赭石和晨露的”霁红”,古人说这种颜色能通神灵。
这片子有意思的地方在于,它把色谱表变成了故事会。每集一个主题色,讲的可不只是颜料配方。比如第三集那个染坊老板娘,她手上蓝得发亮的布料用了三十八道工序,最绝的是要选立秋后第三天的露水来定色。摄制组在贵州跟拍她三个月,就为等这个”吉时”。你猜怎么着?老太太说这手艺是她太奶奶从宫里带出来的配方,当年专给贵妃染霞帔用。弹幕里都在刷:”这不比化学染料高级?”
说到技术,稻来传媒这次玩得挺野。用8K超高清拍苏州绣娘的丝线,那些金线在阳光下会呈现三种不同的光泽——正午的灿金、黄昏的暖金和阴雨天的哑光金,导演说这对应着古人说的”三才色”。最震撼的是拍敦煌壁画那段,用显微摄影把颜料层扒开给你看,青金石里居然藏着波斯商队带来的玻璃粉,这种”青”色在长安城里叫”佛头青”,到了江南就变成”雨过天青”。
茅台这次冠名有点意思。他们品酒师王莉在论坛上说,其实酱香酒那种琥珀色,和宋代”蜜合色”瓷器是一个色系。这倒提醒我了,第四集里有个镜头特别妙:老师傅用古法酿黄酒,酒液在陶缸里从竹叶青慢慢变成秋香色,弹幕突然炸出一堆”这不就是我爸珍藏的那瓶茅台颜色么”。
这片子最狠的是拆穿了很多颜色谎言。比如我们都以为皇帝穿明黄色,其实明代龙袍有十二种黄,祭祀用”柘黄”,日常穿”柳黄”,打猎要换”沙黄”——因为这种颜色沾了血看不出来。建筑学家李路珂爆料说,故宫太和殿那种金灿灿的屋顶,根本不是纯金色,而是用九层不同色度的金箔叠出来的”九晕色”,远看统一近看斑斓,这才是真正的帝王心术。
台湾学者华戈讲了个冷知识:闽南红砖厝那种红色,其实是故意烧制出的”缺陷色”。因为古人认为太完美的红色会招灾,所以工匠会在釉料里掺贝壳粉,烧出来带着细微的白点,这叫”红中带吉”。现在台湾很多年轻人专门来找这种”不完美的红”,说是比工业瓷砖有温度。
看预告片时有个镜头让我起鸡皮疙瘩——陕西老婆婆用古法染黑布,那黑色居然泛着青蓝光泽。色彩学家郭浩说这叫”玄色”,不是单纯的黑,是”天色刚黑未黑时,飞鸟掠过残阳的那一瞬”。突然就理解为什么中国画里的黑夜从来不用纯黑颜料,原来我们老祖宗早就参透了灰度美学。
这片子最颠覆的是第六集讲的”禁忌色”。比如那种像腐烂树叶的”老绿”,其实是唐宋文人最爱的颜色。白居易写”绿蚁新醅酒”的绿蚁,就是这种带着霉斑感的绿。现代人觉得晦气,古人却认为这是”岁月沉淀的智慧色”。有个收藏家展示的唐代裙子,远看像发霉的抹布,近看才发现用十二种绿丝线织出苔藓纹理,弹幕都在喊:”这不就是现在的莫兰迪色系老祖宗?”
陈晓卿在首映式上说,他们拍的不只是颜色,是中国人看待世界的方式。就像第五集里那个做漆器的师傅说的:”朱砂要调蛋清才鲜亮,就像人要有烟火气才活泛。”现在终于明白,为什么我们看《延禧攻略》的”高级灰”会觉得违和——老祖宗的色谱里,从来就没有性冷淡这回事。那些嚷嚷着传统色土气的人,怕是没见过景德镇老师傅用”美人霁”釉烧出的瓷器,那粉里透青的颜色,活脱脱就是少女害羞时的脸颊。
每周五下班点开腾讯视频,看着这些颜色在镜头里翻滚,突然就懂了什么叫”天人合一”。原来我们手机里存的那些莫兰迪、马卡龙色卡,早就在《诗经》的”青青子衿”里,在《红楼梦》的”松花配桃红”里,在敦煌壁画剥落的金箔里躺了千年。这片子最妙的是,它让躺在博物馆玻璃柜里的颜色,突然翻个身跟你聊起了家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