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换脸》技术:两部电影的神奇应用
百度云链接: https://pan.baidu.com/s/n5xxv6t7ry6aRL5xT4Y644m
最近看了两部电影,让我对AI在电影中的应用有了更深的认识。首先是《此心安处》,这部电影由《阿甘正传》的原班人马打造,汤姆·汉克斯和罗宾·怀特这对老搭档时隔三十年再次同框,而且这次他们用了AI面部变换技术,让演员的年龄看起来更符合剧情需要。这种技术让角色减龄或者复活变得特别高效,让我想起了《返老还童》和《星球大战:侠盗一号》里用传统CGI技术做的特效。而《流浪地球2》和《双子杀手》则展示了AI技术在提高特效效率和降低成本方面的优势。
不过,这种技术也带来了一些挑战和争议。比如,如果技术失控,可能会导致形象和表情失真,这就是所谓的“恐怖谷效应”。还有,像《速度与激情7》里保罗·沃克去世后通过CGI面部替换完成未拍戏份,这种“数字复活”可能会引发“消费逝者”的争议。法律方面也需要跟上,建立技术使用授权链,明确合规性。
说到行业规则的重塑,斯坦福大学做过一个AI社会实验,发现适度的“人类化偏差”能提升AI角色的真实感。《速度与激情7》剧组就设立了规则,只用保罗·沃克生前授权的影像。还有欧洲品牌想用AI技术让玛丽莲·梦露“代言”香水广告,结果因为违背人格尊严被诉讼了。
法律和政策保障方面,华纳兄弟影业新增了“数字形象库”条款,要求签约者授权面部数据。中国《民法典》也新增了“深度伪造侵权”条款,明确AI换脸需要取得双重授权。《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要求AI生成内容添加不可见水印。
展望未来,AI技术可能会渗透影视全产业链,从剧本到后期制作。AI还可以用于经典电影的“数字修复”,比如自动补全破损画面,为黑白片上色等。
最后,我想说的是,技术虽然厉害,但应该服务于人性,而不是凌驾于其上。电影人对艺术本质的坚守很重要,无论技术怎么演进,打动人心的永远是人类最本真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