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届大学生电影节:北京国际电影节开幕
百度云链接: https://pan.baidu.com/s/n5xxv6t7ry6aRL5xT4Y644m
## 光影青春里的少年心事:当大学生电影节遇上东城胡同
4月21日的北京,空气中飘着槐花香。中国电影资料馆门口早早就排起了长队,不少年轻人手里攥着印有”第32届大学生电影节”的票根,三三两两讨论着待会儿要看的片子。这场由北京师范大学、东城区委区政府联手操办的活动,一开场就透着股青春劲儿——不是那种刻意装嫩的做作,而是真正从大学生视角出发的鲜活气息。
今年最抢眼的是”光影青春”单元。组委会老师告诉我,原本担心征集不到好作品,结果邮箱差点被160多部国产片挤爆。最后精挑细选出的35部片子,有讲述小镇青年创业的《街角照相馆》,有记录非遗传承的《绣娘》,还有用手机拍摄的毕业季纪录片《寝室夜话》。在资料馆2号厅,我撞见一群北师大学生正围着《绣娘》导演问东问西:”为什么选湘西苗绣而不是苏绣?””片中老奶奶搓麻线的特写拍了多少遍?”导演笑着掏出手机,给大家看当时NG了十七次的拍摄花絮。
东城区这回是真下了血本。不光在资料馆搞展映,还把《胡同里的钢琴声》这样的片子搬到了隆福寺影院。映后交流时,导演指着银幕上斑驳的老墙说:”就是在钱粮胡同取的景,那户人家现在还会弹肖邦呢。”台下立即有学生举手:”导演,能告诉具体门牌号吗?我们想去做田野调查。”这种即时的化学反应,大概就是组委会想要的”青春视角”。
更让我意外的是”少年影人计划”。北师大实验中学的高一学生小林,带着她拍的5分钟短片《我的班主任是rapper》来参展。镜头里,那位教数学的班主任下班后居然在簋街地下通道玩说唱。”我们用GoPro偷拍的,”小姑娘狡黠地眨眼睛,”后来老师发现后非但没生气,还帮我们重新剪辑了。”组委会的王老师说,他们正筹划让这些中学生跟着大学生剧组当实习场记,”得让年轻人早点摸到摄影机的温度”。
傍晚路过南锣鼓巷,看见几个大学生架着稳定器在拍东西。凑近才发现是在为《镜头里的东城》宣传片补镜头,取的是雨儿胡同里一位修鞋匠的日常。穿北师大文化衫的男生边调光圈边念叨:”大爷您继续纳鞋底,就当我不存在。”结果修鞋匠突然抬头:”小伙子,你这机位再低点儿更好。”全剧组笑作一团。后来翻看新鲜出炉的《东城影视服务手册》,发现连这种市井烟火气都被细分为”胡同肌理”板块,还贴心标注了哪些院落可以协商取景。
夜幕降临时,组委会的小张神秘兮兮地把我拉到后台。她手机里存着”青春之夜”的节目单,八项荣誉里居然有”最受大学生欢迎的龙套演员”这种古怪奖项。”去年获奖的是《春江水暖》里卖糖葫芦的大叔,”她划拉着屏幕,”学生评委说看他吃自己糖葫芦的镜头特别真实。”这种不按常理出牌的评选,倒真透着年轻人特有的刁钻眼光。
离开时经过资料馆西侧的樱花道,碰见三个中传学生蹲在路边吃盒饭。他们刚结束自己纪录片的展映,正在商量要不要把拍摄对象——一位在景山公园唱京剧的环卫工人——推荐给”少年影人计划”当导师。”大叔说唱《锁麟囊》比扫地还在行,”戴渔夫帽的女生往嘴里扒着饭,”关键是得让初中生明白,镜头要对准真实的生活。”
或许这就是大学生电影节最动人的地方。它不像老牌电影节那样端着架子,而是让拍电影和看电影都变成年轻人自然的生活状态。当东城的红墙灰瓦遇见青春期的镜头语言,当非遗传承人碰上Z世代的剪辑软件,那些意料之外的化学反应,正在悄悄改写中国电影的未来方程式。就像在展映现场听到的某位大学生导演说的:”我们可能拍不出完美的电影,但一定能拍出诚实的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