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樟柯十年“故人”之约:时代回望与未来对话
百度云链接: https://pan.baidu.com/s/n5xxv6t7ry6aRL5xT4Y644m
## 贾樟柯的十年山河:当电影成为时代的呼吸
“2025年,你会是什么样子?”2015年《山河故人》上映时,这个问题像一颗时间胶囊被埋进观众心里。在北京国际电影节的大师班上,贾樟柯摩挲着保温杯,突然说起拍摄第三个故事时的一个细节:张译饰演的张晋生在澳洲豪宅里教儿子说中文,墙上电子钟显示”2025″的红色数字在黑暗里格外刺眼。当时觉得遥远的未来,如今已近在眼前。
这个山西汾阳走出来的导演,总能把时代碾过普通人身上的车辙印拍成史诗。市山尚三记得第一次看《山河故人》粗剪时,三章故事用1.33:1、1.85:1和2.39:1三种画幅切换,老制片人差点从椅子上弹起来——这哪是技术选择,分明是拿银幕比例当时间刻度的手术刀。第一章的方画框里,1999年的迪厅彩球转得人头晕;到第二章变成标准宽银幕,2014年的奔驰车在煤灰里打滑;最终章澳洲的海岸线在超宽画幅里空旷得可怕,就像张晋生永远装不满的乡愁。
余力为调试摄像机时,发现贾樟柯对”无意义时间”有种偏执。拍涛儿在汾阳火车站等车那场戏,足足让董子健吃了六小时泡面。”商业片会直接切到上车镜头,但老贾要拍泡面热气如何模糊了站牌上的汾阳二字。”这位合作二十年的摄影指导说,”后来我们明白,所谓时代印记,往往藏在没人注意的褶皱里。”
马修·拉克劳翻出手机里2015年的工作照,特效团队正为《山河故人》制作最不起眼的特效——把2025年的手机P得更薄。这个加拿大剪辑师坦言,和贾樟柯吵架是常态:”他坚持在科幻段落保留胶片颗粒感,我们差点把调色台掀了。直到有天看见他父亲的老照片,才懂他要的是记忆的质地。”
张阳说起《三峡好人》里那个突然升空的烂尾楼,现场响起会意的笑声。当年被骂”魔幻现实”的桥段,在郑州暴雨后某小区地库漂浮的视频前,突然成了预言。贾樟柯摸出根没点的烟:”拍《江湖儿女》时我让巧巧在监控镜头里找斌哥,现在满大街都是AI人脸识别。现实总在追赶电影,这不知该高兴还是悲哀。”
谈到AI时,贾樟柯突然讲起父亲去世前的事。老人拿着智能手机问儿子:”这玩意儿能让我看见你爷爷吗?”现在他团队里已有AI分镜师,但《山河故人》重映时,他坚持要用2015年的老硬盘:”就像涛儿妈给儿子的钥匙,有些东西不能升级换代。”
活动结束前,有观众问起那个经典问题:”为什么要拍普通人的故事?”贾樟柯指着大银幕上《山河故人》的结尾——赵涛在雪地里跳起年轻时的舞。”看,1999年的迪斯科跳到2025年,就是史诗。”窗外北京暮色渐沉,新街口大街的车流正亮起尾灯,像一条流动的胶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