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的故事》:中国电影120年崛起特别策划
百度云链接: https://pan.baidu.com/s/n5xxv6t7ry6aRL5xT4Y644m
## 光影流转120年:那些照亮时代的中国电影人
记得小时候第一次看《上甘岭》,银幕上志愿军战士在坑道里传递苹果的场景让我哭得稀里哗啦。那时候不懂什么电影艺术,只知道那些英雄人物特别”真”。后来才知道,这种”真”背后是一代电影人的执着追求。今年恰逢中国电影诞生120周年,《今日影评》特别策划的《光明的故事》带我们重温了这段光影传奇。
1949年新中国成立那会儿,电影人可真是憋着一股劲儿。他们扛着笨重的摄影机,愣是拍出了《南征北战》这样的大场面。我采访过一位老放映员,他说当年放《英雄儿女》时,放到王成喊”为了胜利,向我开炮”那段,整个电影院的老少爷们儿都在抹眼泪。这些黑白胶片上的故事,把家国情怀种进了好几代人的心里。
说到较真儿,1988年拍《开国大典》时可太典型了。导演肖桂云接到本子时离上映只剩九个月,整个剧组急得嘴上起泡。有个细节特别有意思——他们为了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那几分钟镜头,把1949年的新闻纪录片翻来覆去看了上百遍,连主席挥手时衣袖的褶皱都要还原。这种死磕精神,现在看还真是让人佩服。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到电影圈,变化那叫一个天翻地覆。记得《小花》里那个经典镜头吗?刘晓庆背着受伤的唐国强在漫山遍野的油菜花里爬行,没有一句台词,就靠眼神和表情把姐弟情演得催人泪下。这片子当年可是大胆得很,居然用抒情诗的方式拍战争片,把镜头对准了普通人的情感世界。
八十年代的导演们个个都是”拼命三郎”。听说拍《野山》时,女主角岳红直接住进了陕西农村,天天跟着老乡们下地干活,手上磨出老茧才肯开机。这种体验生活的笨办法,现在年轻演员可能都觉得不可思议。但正是这种较真,让《野山》里农村妇女的形象活灵活现,连皱纹里都带着黄土味儿。
要说颠覆传统,第五代导演绝对是狠角色。1984年《黄土地》在电影学院首映时,把所有人都看傻了——构图能这么大胆?色彩能这么浓烈?更绝的是《红高粱》,张艺谋愣是把高粱地拍成了血海,巩俐穿着红袄子往地上一趴,整个银幕都在燃烧。这片子在柏林拿金熊奖那天,据说老外评委都站起来鼓掌,说从来没见过这么”中国”的电影。
回望这一百二十年,从郑正秋拍《难夫难妻》那会儿的茶馆放映,到现在IMAX巨幕上的《流浪地球》,中国电影人始终在干一件事——举着胶片当火把,照亮每个时代的模样。他们留下的不仅是《一江春水向东流》里的长镜头,或是《霸王别姬》里程蝶衣的转身,更是一种态度:对艺术的敬畏,对真实的固执,还有对这片土地永远说不完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