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静人生》:4.4电影频道,感悟生命真谛
百度云链接: https://pan.baidu.com/s/n5xxv6t7ry6aRL5xT4Y644m
## 那个为孤独死者奔走的男人,最后躺在了无人问津的墓地里
《寂静人生》这个片名起得真妙。你看完电影后会发现,它说的不仅是主角约翰·梅那近乎机械的日常生活,更是那些被社会遗忘的死者们最后的寂静。这部电影在2013年拿过威尼斯电影节地平线单元最佳导演奖,但说实话,要不是最近电影频道要在清明节重播,可能很多人都不会注意到这部冷门佳作。
约翰·梅是个社会服务员,具体工作是给那些孤独死去的家伙处理后事。这活儿听着就够压抑的,每天跟死亡打交道,还得从蛛丝马迹里找出死者生前的亲友。但你看他做事的样子,简直像个侦探——翻看死者留下的照片、信件,挨家挨户敲门询问,就为了给一个素不相识的人办场像样的葬礼。最绝的是,不管死者生前是流浪汉还是富翁,他都一视同仁,连骨灰盒的摆放角度都要调整到分毫不差。
电影的画面就跟约翰这个人一样克制。大片的白色和浅蓝色,连伦敦看起来都像被漂白过。镜头总是远远地拍着约翰,把他框在门框里、窗户里,好像这个人天生就该活在条条框框里。你几乎听不到什么背景音乐,只有脚步声、翻纸声、地铁呼啸而过的声音。这种极简的风格刚开始可能会觉得闷,但后劲特别大,我现在想起来都觉得心里发堵。
转折来得猝不及防。新来的上司嫌约翰效率太低——是啊,谁会花三周时间给一个流浪汉找亲戚呢?于是给了他最后一份差事就要裁掉他。这次的对象叫威廉·比利·史托克,档案上写着”危险分子”,酗酒、暴力、坐过牢。但约翰翻着那些泛黄的照片,发现这人也会抱着女儿笑得像个孩子,会在战友的葬礼上哭成泪人。
最打动我的是约翰挨个找比利的亲友那段。他跑去退伍军人俱乐部,发现比利当年为救战友落下残疾;找到比利的女儿,得知他因为不想连累家人才离家出走;甚至找到被比利打伤的酒保,对方却说”那老家伙后来偷偷付清了我的医药费”。这些碎片拼起来,哪是什么”危险分子”,分明是个被生活揍得鼻青脸肿还在努力善良的普通人。
葬礼那天来了好多人,比利女儿念悼词时泣不成声。约翰站在角落,脸上还是那副平静的表情,但你能感觉到他松了口气。这时候电影给了个特别残酷的对比——约翰在回家路上被车撞了,镜头就冷静地看着他的公文包飞出去,文件像雪花一样散开。
最绝的是结局。约翰下葬时墓地空荡荡的,跟那些他送走的孤独死者没什么两样。但当夜幕降临,那些他曾经帮助过的亡灵们一个个从墓碑后走出来,沉默地围在他的墓前。有他找回照片的老兵,有他坚持要土葬的穆斯林老人,甚至还有那只他每天喂的流浪猫。这个超现实的场景看得我头皮发麻——原来他从来都不是孤独的,只是活人看不见这些联结。
这片子特别适合清明节看。它不讲什么大道理,就给你看一个固执的男人怎么对待死亡。约翰·梅这辈子没结婚、没朋友,生活规律得像钟表,但他让那么多孤独的灵魂有了被记住的时刻。想起他办公室里那面墙,贴满了经手过的死者照片,每张照片后面可能都藏着类似比利这样的故事。
4月4号下午两点电影频道要播这部,建议准备好纸巾。看完你会忍不住翻通讯录,想给好久不联系的人打个电话。死亡固然寂静,但活着时的那些微小联结,或许才是对抗虚无的真正武器。就像约翰的同事说的:”他处理的不是案子,是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