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幕后:退潮后象牙塔能否永存?

《潮》幕后:退潮后象牙塔能否永存?
百度云链接: https://pan.baidu.com/s/n5xxv6t7ry6aRL5xT4Y644m

## 在滩涂上筑起的不仅是堤坝,还有一群年轻人的电影梦
2025年3月2日,萧山的夜晚因为一部电影而变得不同。万波导演的长片处女作《潮》在这里举行首映礼,台下坐着几位特殊的观众——他们是当年萧山围垦的亲历者,皱纹里还藏着当年与潮水搏斗的记忆。当银幕上出现那些熟悉的场景时,他们的手指不自觉地抓紧了座椅扶手,仿佛又回到了那个肩挑手扛的年代。
20250317034601211887
万波是中国美院摄影系毕业的,现在是浙江传媒学院的老师。这个戴着黑框眼镜的年轻人站在台上时,手心里全是汗。他的摄影作品很有特点,能把街角巷尾拍得像古画里的山水。但这次不一样,他要拍的不是静止的画面,而是一段会呼吸的历史。
金光炎是这部电影的出品人,一个地道的萧山人。小时候跟着大人们在滩涂上挑土筑坝的记忆,成了他心头的一根刺。”现在的年轻人哪知道这些啊。”他总这么念叨。正是这根刺,扎出了《潮》这部电影。编剧卢乙莹为了写好剧本,把档案馆的门槛都快踏平了。她不是要写一本历史教科书,而是想抓住那种在绝望里硬生生凿出希望的感觉。
20250317034601813904
剧组里两百来号人,一半都是浙传的师生。这让我想起中国美院拍《云霄之上》那会儿,也是老师带着学生一起干。王凯旋是执行导演,还在读大四的小伙子,每天在片场跑来跑去,晒得跟个黑炭似的。他说最难忘的是有天半夜收工,场务组的阿姨硬塞给他两个煮鸡蛋,说看他晚饭没吃几口。周禹帆扛着摄影机在泥浆里打滚,镜头盖丢了三次,每次都是灯光组的老李帮他捡回来。这些细碎的小事,比什么大道理都实在。
真正的滩涂可比绿幕难对付多了。他们要趁着退潮的工夫抢拍,有时候刚搭好场景,一个浪头就打过来全白干。凌利是导演助理,小姑娘天天泡在泥水里,裤腿从来没干过。她说这哪是拍电影,分明是参加了个泥巴夏令营。最逗的是有场戏要拍民工们挑土,结果现找的群众演员不会用扁担,道具组的小伙子们现学现卖,教完别人自己倒挑得像模像样了。
20250317034602641443
上影节首映那天,剧组的人从四面八方赶回来。半年没见,大家凑在一块儿翻手机里的片场花絮:某天突然下雨全组人挤在卡车里躲雨,某次盒饭送晚了十几个人分吃一包榨菜,某个生日蛋糕是在荒滩上拿手电筒当蜡烛过的……这些片段比电影正片还鲜活。有个老围垦工看完电影拉着万波的手直抖,说没想到还有人记得他们当年吃的苦。万波突然觉得,这电影拍得值了。
银幕上的潮水退了又涨,就像那些被风干的历史,总得有人去把它们泡开、展平。这群年轻人在滩涂上留下的不只是脚印,还有他们对土地最笨拙也最真诚的理解。当最后一个镜头定格在晨光中的新堤坝时,我忽然明白——所谓传承,不就是把老一辈手里的扁担,换成我们自己的摄影机么?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优雅电影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yy.yingshibaike.com/3533.html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