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电影节总监:映后掌声过长“胡闹”

柏林电影节总监:映后掌声过长“胡闹”
百度云链接: https://pan.baidu.com/s/n5xxv6t7ry6aRL5xT4Y644m

翠西·图特,第75届柏林电影节的主竞赛单元艺术总监,最近在媒体上发表了一些挺有意思的观点。她对电影放映后观众鼓掌的习惯提出了批评,这在电影界可是个挺有争议的话题。她特别提到了《编号17》这部电影,在柏林电影节放映后,观众的鼓掌时间没有在戛纳电影节那么长,这事儿引起了一些人的讨论。
翠西·图特对此的看法是,用鼓掌时间来衡量一部电影的好坏,这种做法简直是胡闹。她觉得,所有真正热爱电影的人都不会认同这种做法。她强调,电影人应该得到的是观众的爱戴,而不是在鼓掌时间上的竞争。这番话让我想到,电影的本质是艺术,是情感的传达,而不是一场掌声的竞赛。
20250220120035980342
说到映后鼓掌,这可是戛纳、威尼斯这些海外电影节的悠久传统,也是它们的一大特色。观众们在电影结束后,用掌声来表达对电影的喜爱和对创作者的敬意。这种传统,其实挺有人情味的,它让电影放映不仅仅是一场视觉的盛宴,更是一次情感的交流。
但是,翠西·图特的批评也不是没有道理。毕竟,掌声的长短真的能代表一部电影的艺术价值吗?这显然是个值得商榷的问题。就拿影史上获得“鼓掌时长冠军”的《潘神的迷宫》来说,这部电影在第59届戛纳电影节上放映后,观众给予了长达22分钟的掌声。这无疑是对导演吉尔莫·德尔·托罗和他的作品的极大认可,但这也并不意味着掌声短的电影就不值得一看。
电影是多元化的,每个人的感受都是独特的。有的人可能会被一部电影深深打动,而有的人可能只是觉得还行。掌声,说到底,只是一种即时的反应,它可能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比如观众的情绪、当天的氛围,甚至是电影放映的时间。所以,用掌声来衡量一部电影,确实有些片面。
翠西·图特的这番话,让我对电影有了更深的思考。电影不应该只是一场掌声的比赛,它应该是一次心灵的触动,一次情感的共鸣。我们应该更加关注电影本身带给我们的感动,而不是那些外在的、表面的掌声。毕竟,电影的价值,远远超过了掌声所能衡量的范畴。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优雅电影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yy.yingshibaike.com/1310.html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