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凤重天》迅雷资源BT种子手机版阿里网盘「BD720P/3.2G-MKV」国语中字
百度云链接: https://pan.baidu.com/s/n5xxv6t7ry6aRL5xT4Y644m
## 重庆的天空下,一只火凤凰正在重生
9月3日这天,电影院里的灯光暗下来的时候,我仿佛闻到了1939年重庆街头飘散的硝烟味。《火凤重天》的片头刚出来,就听见后排有个小姑娘小声问她妈妈:”这些飞机为什么要往城里扔炸弹啊?”银幕上,日本轰炸机的阴影正笼罩着山城的吊脚楼。
这片子讲的是个真事儿。1939年夏天,有个叫李凌爱的华裔姑娘扛着摄像机在重庆的废墟里穿行。她头发上沾着灰,旗袍下摆都烧焦了,可镜头始终稳稳地对准那些用竹篾补屋顶的重庆人。这个留洋回来的艺术家,和她的搭档——美国记者斯科特,愣是在轰炸间隙拍出了后来震惊世界的纪录片《苦干》。这片子现在看可能画质模糊,但在1942年拿奥斯卡那会儿,可是让全世界都看见了中国人怎么在炸弹底下活出人样儿。
电影里有个镜头我记特别清楚:朝天门码头被炸得只剩半截石阶,有个赤脚挑夫把扁担横在肩上,两头挂着从废墟里扒出来的铁锅和米缸。他踩着烧焦的木板往江边走,背后是冒着烟的洪崖洞。这时候响起了川江号子,不是专业歌手唱的,就是几个船工随口吼的调子,混着长江水拍岸的声响。导演真会找地方,这些重庆地标现在都是网红打卡点,可当年每块砖头上都留着弹痕。
说到重庆话,电影院里有段全场都笑了。日本飞机又来空袭,防空洞里挤得转不开身,有个老太爷操着浓重的渝中口音骂:”龟儿子飞贼,老子吃火锅的毛肚都遭震掉地上了!”这话听着可乐,可细想挺心酸。重庆人管这叫”炸弹下烫毛肚”,是真事儿。史料记载,大轰炸那会儿馆子照常开张,锅灶支在防空洞口,客人端着油碟蹲在弹坑边上涮肉。
这片子最绝的是把学术书里冷冰冰的数字拍活了。《苦干》原著里写”1940年6月,重庆遭遇连续七昼夜轰炸”,到了电影里就成了具体的人——李凌爱镜头追着个穿蓝布衫的小女孩,女孩每天把被炸塌的学校砖块搬到空地,码得整整齐齐。第七天她终于攒够砖头,在废墟上歪歪扭扭写下”开学”俩字。后来我才知道,这小姑娘原型是重庆枣子岚垭小学的学生,她们真在轰炸季露天上课,课本扉页都印着”愈炸愈强”。
周勇教授说重庆人”豪爽耿直”,电影里有个卖凉粉的摊主体现得淋漓尽致。日本飞机在头顶盘旋,他非要把最后半碗凉粉塞给守电话局的兵,”吃饱了好打龟儿子”。结果转身摊子就炸没了,他抹把脸说:”明天换个铁皮车,看炸弹还啃得动不!”这种带血性的幽默,现在洪崖洞那些网红火锅店还留着影子,只不过当年的铁皮车换成了不锈钢餐车。
看的时候我旁边坐了个戴红领巾的男孩,放到重庆市民用人体拼出”抗战到底”四个大字时,他突然说:”我们校运会也这样摆过造型。”他可能不知道,1941年重庆学生真在珊瑚坝机场用身体摆过字,美国记者拍的照片里,孩子们躺在滚烫的水泥地上,衣服后背都被汗水浸透了。电影里这个场景复刻得特别真实,连当时特有的竹编遮阳帽都一模一样。
散场时听见几个年轻人在讨论:”原来解放碑以前叫精神堡垒啊?”他们说的就是电影里那个镜头——1940年被炸塌的木制纪念碑,周围商铺全毁了,可第二天就有人插了根竹竿,上面挂着”精神不倒”的布条。现在的解放碑商圈灯火通明,很少有人抬头看碑文上”抗战胜利纪功碑”几个字了。
五年磨出来的这部动画,把学术著作里枯燥的”重庆大轰炸死伤xx人”变成了会呼吸的故事。那些在史料里只有姓名的英雄,在银幕上会蹲在长江边洗染血的绷带,会在罗汉寺的断墙下唱川剧救亡曲。最震撼的是结尾处,李凌爱拍下的真实影像与动画交织,1939年的渝中半岛和今天的来福士大厦重叠在一起,那只从烈火里飞出的凤凰,羽翼掠过千厮门大桥的钢索。
走出影院,九月的阳光晒得人发晕。手机弹出推送说洪崖洞又挤爆了,我突然想起电影里斯科特问李凌爱的话:”你们中国人为什么总说多难兴邦?”银幕上的姑娘指着嘉陵江上的船工号子笑了:”你看那些拉纤的,绳子勒进肉里也不松手,因为知道激流后面是平缓的江面。”现在想来,这话说的何尝不是重庆,何尝不是整个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