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号17》原声版百度云独家资源上线「BD1280P/3.2G-MKV」正版高清
百度云链接: https://pan.baidu.com/s/n5xxv6t7ry6aRL5xT4Y644m
## 当克隆人发现自己被取代:罗伯特·帕丁森在《编号17》里的荒诞求生记
“操,这他妈是怎么回事?”米奇7站在基地走廊里,看着那个和自己长得一模一样的家伙正在和同事们谈笑风生。他明明记得自己刚刚在冰原上被那些该死的原生生物撕成了碎片——按照惯例,这时候他应该在新克隆舱里醒来,带着些许死亡前的记忆碎片继续执行任务。但现在,那个本该是他的位置,站着Mickey8。
这就是奉俊昊新片《编号17》最让人头皮发麻的开场。改编自Edward Ashton小说《米奇7》的这部科幻片,把罗伯特·帕丁森扔进了一个黑色幽默的生存游戏:作为殖民计划中的”消耗品”,米奇的工作就是在各种致命任务中不断死亡、重生、再死亡。反正公司准备了足够多的克隆体,记忆传输虽然不完美但够用——直到某天系统出了差错,两个版本的米奇同时存在了。
你绝对没见过这样的帕丁森。当Mickey7躲在基地管道里偷看Mickey8和自己的暗恋对象调情时,他那张总是带着忧郁气质的脸上交替闪过愤怒、困惑和某种诡异的兴奋。”所以现在我算是什么?系统错误?幽灵?还是说…”这个念头让他突然咧嘴笑了,”我他妈终于可以不当那个该死的替死鬼了?”
托妮·科莱特饰演的基地主管有一套精妙的剥削逻辑:”每个米奇成本才35万信用点,而让普通员工去做那些任务,抚恤金至少要200万。”马克·鲁法洛的科学家角色更绝,他像讨论咖啡机故障一样分析着克隆记忆传输的误差率:”82%的记忆保真度已经很棒了,毕竟你只需要记得怎么操作设备就行,谁在乎你忘掉了哪个前女友?”
电影最精彩的部分是两个米奇的对峙。Mickey8坚持认为自己是正版:”我记得每一件事,包括你上次死前被酸液腐蚀的痛觉。”Mickey7则晃着手中的数据板:”那你知道我们左臀上有个胎记吗?因为传输从来不会复制身体细节。”奉俊昊用这些对话把身份认同问题拆解成了近乎荒诞的争吵,直到某个瞬间——当两个帕丁森同时转头看向第三个克隆体培养舱时,空气突然凝固。
娜奥米·阿基饰演的机组技术员成了这场存在主义危机的催化剂。她和不同版本的米奇都有暧昧,但当被问及能否分辨他们时,她的回答令人心碎:”当然可以…你们死的方式不一样。Mickey5是被气压差挤爆的,Mickey6选择了自爆…你们觉得这些记忆不会留在别人脑子里吗?”
《卫报》说这片子”出人意料地温和”大概就是指这些时刻。奉俊昊在展示基地外那个冰封地狱般的外星球时毫不手软——那些像融化的蜡像般蠕动的原生生物,能把人瞬间冻成碎片的暴风雪。但当镜头回到两个米奇共享一包偷来的零食,争论谁更该拥有”正版人生”时,电影突然变得像部古怪的室友喜剧。
史蒂文·元饰演的同事贡献了最扎心的台词:”你们俩真觉得公司会在意谁是原件谁是复制品?在他们眼里,连我都是可替换的零件。”这句话让两个米奇突然意识到,他们的争斗多么可笑。于是电影转向更疯狂的第三幕——涉及一场漏洞百出的叛变,某个藏着惊天秘密的冷冻舱,以及帕丁森对着镜子自言自语的精分表演。
《综艺》批评电影”失之潦草”确实没错——那个关于工人革命的副线就像被硬塞进来的,而某些科幻设定也经不起推敲。但当帕丁森用三种不同声线演绎同一段记忆时(”我当时在吃草莓味营养膏…不,是蓝莓味…等等,真的有味道吗?”),这些瑕疵突然变得不重要了。就像《独立报》说的,这家伙完全放开了,把每个荒谬场景都演出了令人心颤的真实感。
柏林首映时,我后排的观众在某个克隆体死亡场景笑出了声——不是因为这个场景不够残酷,而是奉俊昊把官僚主义的冷漠拍得如此滑稽。死亡报告上”建议改进事项”写着:”建议下次死亡时保持设备完好”,而新克隆体的启动流程简直和激活新手机一样程式化。这种讽刺让《编号17》和那些一本正经的科幻片拉开了距离,也解释了为什么票房只有1.31亿——它太像对着资本比中指了。
影片最后十分钟,某个镜像场景会让所有观众倒吸凉气。当镜头在两个米奇之间快速切换,直到你完全分不清谁是谁时,奉俊昊抛出了终极问题:如果连受害者自己都搞不清身份,剥削还算剥削吗?帕丁森这时露出全片最诡异的微笑,这个表情后来在AwardsWatch的影评里被描述为”革命性的顿悟”——可惜具体内容我不能剧透。
走出影院时,我满脑子都是Mickey7偷看Mickey8的那场戏。两个克隆体隔着玻璃对视,一个衣冠楚楚地活在阳光下,一个像老鼠般蜷缩在管道里。这可能是帕丁森职业生涯最分裂的表演,也是奉俊昊在《寄生虫》之后,对阶级问题最古怪的诠释。正如《帝国》杂志说的:”比我们所乐意的更接近真实”——在AI和克隆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谁知道我们会不会哪天也发现自己成了”可替换的零件”呢?